7月27日,贵州铜仁热闹非凡,第三届“中文+职业技能”教育国际合作论坛火热开场。来自中国、东盟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官员、老师、企业老板齐聚一堂,聊得热火朝天,话题全绕着怎么让职业教育更上一层楼。核心点?“中文+职业技能”这套模式,能帮年轻人学好技能、找好工作,还能让各国文化拉近距离。
这场论坛由铜仁职业技术大学、黎明职业大学、贵州健康职业学院联合举办。主办方可不是随便凑热闹,他们想通过这次活动,把“中文+职业技能”的教育模式推得更远、更实。简单说,就是让学生一边学中文,一边掌握一门实用技能,未来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,都能混得风生水起。
老挝教育与体育部副部长金玛诺蓬玛哈赛站出来发言,语气里满是期待。他说,中文加上职业技能,就像给老挝年轻人开了扇新窗户。学好了,不仅能找到好工作,还能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。想想看,一个老挝小伙子会说流利中文,还能修车、搞编程,这得多抢手?老挝还计划跟中国职业院校在老师培训、学生交流、课程设计上多合作,争取让更多年轻人抓住机会。
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白震也来捧场。他提到,教育是连接中国和东盟的桥梁。过去几年,中国和东盟在教育上合作越来越紧密,比如交流周活动,办得有声有色。这次论坛,就是要继续推着职业教育往前走,探索适合大家的路子。他举例说,贵州的职业院校已经开始跟东盟国家分享经验,比如怎么设计课程、怎么让学生学得更扎实。
越南的潘士义会长说得更直接。越中两国的职业教育合作,潜力大得不得了。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学校、企业、协会一起搞项目。比如,越南的学校可以跟中国的企业合作,开发新课程,或者建实训基地。这样,学生学到的技能更贴近市场需要,毕业就能上手干活,企业和学校都高兴。
黎明职业大学的党委书记杨远志抛出了几个实招。他建议,建一个常态化的师生互访机制,让中国和东盟的老师、学生多走动、多交流。还得根据市场需求,设计“中文+职业技能”的培养方案。比如,东南亚的汽车产业缺人,那就多教点汽修技能;旅游业火爆,就多培养会中文的导游。他还说,大家得互相学习,把好的经验拿出来分享,别藏着掖着。
专家们也没闲着。全国汽车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徐念峰讲了个关键点:职业教育得跟产业挂钩。学校教什么,企业需要什么,两者得无缝对接。他建议,开发标准化的课程,用数字化的资源,让中国的职业教育经验漂洋过海,帮东盟国家升级产业。老挝和越南的嘉宾也点头同意,说他们特别想跟中国学怎么培训老师、怎么让学生边学边练。
校长论坛上,几位大佬分享了自家学校的做法。铜仁职业技术大学的校长项光亚说,他们学校一直在试新路子,比如跟国外学校联合办学,共享资源。黎明职业大学的副校长李冬梅讲了个“语技融合”的例子,学校跟企业、侨胞一起,打造了既教中文又教技能的课程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负责人也分享了类似经验,说白了,就是让职业教育更国际化、更实用。
校企对话环节,气氛更热烈了。长安汽车和三一重工的负责人聊了产教融合的事。他们说,企业得跟学校一起干,比如建实训基地,让学生在真实环境里练手。开封大学的副校长李治补充说,学校得了解企业的需求,课程设计才能跟得上。临沂职业学院的骆岩还提到,他们学校已经开始跟国外企业合作,帮学生找实习机会。
活动现场还有大动作。“黔匠-东盟学院”正式揭牌,几个合作协议也签了,比如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委员会跟越南的协会合作,黎明职业大学跟企业联手搞项目。还有“职教出海”计划,长安汽车和一些学校准备把职业教育经验带到越南、东南亚,直接落地开花。
贵州健康职业学院的校长吴国才最后总结,大家这次聚在一起,不光是聊聊天,而是要干实事。论坛签了一堆合作项目,推了一堆好经验,核心目标是培养既会技能又懂中文的人才。这样的年轻人,走到哪儿都能发光发热。
这场论坛让人看到,职业教育不只是教书那么简单。它还能帮年轻人找到好工作,让中国和东盟的友谊更深厚。未来,这样的合作肯定会越来越多,大家一起努力,把“中文+职业技能”这块牌子擦得更亮。你说,这样的教育模式,能不能让更多年轻人抓住机会,闯出自己的天地?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